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

國際分工

一、產業分工:工業產品在生產流程中分工
產業空間分工鏈:將產業分工地點連接起來
國際分工:產業分工鏈地點分散在全球不同國家或地區
二、產業分工:垂直分工、水平分工
(一)垂直分工:工業產品上中下游生產流程的分工
(二)水平分工:產品在同一個生產階段的橫向分工
1、同一企業生產同一種商品,因各地工資差異及市場消費不同,各地生產布同價格但品質相同產品
2、同一企業生產不同產品,有時基於比較利益法則,考量不同地區生產技術及優勢,
將不同產品分散在不同地方生產
3、不同企業生產不同零件後,將其運送至同一地點組裝成終端產品
三、工業連鎖:在產業的相關工廠間存有特約、轉包、代工及資訊金融流通與服務提供等關係
四、國際分工方式:產業間、產業內、產品間
(一)產業間國際分工:
1、開發中國家:生產初級產品、勞力密集產品
2、已開發國家:資北密集及技術密集高階產品
(二)產業內國際分工:
1、開發中國家:加工製造
2、已開發國家:掌控產品核心技術研發與銷售
(三)產品內國際分工:
1、開發中國家:附加價值低的初級零件
2、已開發國家:生產技術層次高且附加價值高的零件或製程
五、國際分工推手:國際企業
六、產業空間分工鏈:
()全球集中生產型:
1、  由一國家或一區域生產,在行銷至世界各地
2、  如:早期跨國企業、早期豐田汽車
3、  此生產模式容易碰到關稅壁壘、貿易限制影響
()當地市場生產型:
1、  早期與運輸成本有關
2、  現在因要符合當地市場需求、突破貿易限制
3、  如:1980年代,日本跨國企業在北美、西歐設廠,即位突破貿易限制
()全球/區預試場專業化生產型
1、 跨國企業在每個區域或國家各自生產不同產品,行銷各自區域或國家市場
2、 容易出現在區域性經濟組織
()跨國性整合生產型
1、 跨國企業將生產過程分割至不同國家,進行專業化生產,每個國家只負責製造過程的一部份,各國將原料、半成品在各國之間彼此運送。
2、 垂直分工:如芭比娃娃
3、 水平分工:如PS2,由日、美提供零組件,台灣組裝
七、區域專業化:
      國際企業透過國際分工將不具競爭優勢的製程外移,外移時,企業經常基於產業聚集效益,多趨向集中於特定地區投資,進而形成區域專業化與區域分工現象。
八、核心與邊陲:
()核心:先進國
    掌握核心技術,利潤高
()邊陲:開發中國家
 A、提供原料、廉價勞力,利潤低
九、國際勞工移動原因:追求較好經濟生活、交通便利及旅費下降、資訊快速傳播。
十、跨國勞工移動方向:
()北美:來自拉丁美洲
()台日韓:來自東南亞
()西歐:來自西亞
()高科技:印度流向世界
()共產解體後:俄羅斯、東歐流向西歐、美國
十一、三K行業:骯髒、辛苦、危險的工作
十二、造成國際移民持續成長原因:
()南北世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
()部分國家內部人口壓力、生態環境壓力、政治發展趨勢
()後冷戰時期部分國家內部衝突暴力增加,難民離鄉背井
()全球生產結構重整,擴大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落差
十三、國際勞工移動益處:
()對勞工而言:改善生活、敢承擔風險
()對勞力外移國而言:開放市場競爭、推動產業升級的過渡階段、拉近國際間貧富差距。
十四、國際勞工:高階技術勞工、非技術勞力型勞工
(一)高階技術勞工:有高專業技術及管理能力。在世界各國普遍受歡迎
(二)非技術勞力型勞工:提供勞力或較低技術勞力。各國對其限制較多,多為解決人口
老化、工資過高或勞力不足等問題
十五、台灣的外籍勞工:
(1)主要來自東南亞
(2)女性:幫傭為主,來自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
(3)男性:製造業、營造業為主,來自泰國
(4)男性外勞主要集中在台北縣、桃園縣
(5)女性外勞主要在台北市、高雄市
十六、外勞引進主要對本國非技術勞工、低學歷、原住民最不利。
十七、德國外籍勞工:
      德國是歐洲最大外籍勞工市場
      ()因勞力不足:引進南歐及土耳其勞力
      ()但後來因外籍勞力不斷進入,最後德國停止外勞引進
      ()目前以土耳其為最多
      ()土耳其已非技術勞力為主,如:垃圾、污水、運輸業、建築業
      ()土耳其人依然保留其語言及宗教,常與德國發生文化上及宗教上衝突
十八、新加坡外籍勞工:
      ()二戰以前主要移民:中國及印度
      ()1980以後:大量吸收外來移民,一方面補充國內人口,一方面引進更多技術性工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以減緩勞力不足問題
      ()高薪吸引馬來西亞通勤勞力,招募印尼、南亞短期勞力
      ()廣泛引入高技術勞工,如:醫師、教師、會計師
      ()非技術勞力限制較多,不能移民、不能攜家帶眷,但他們依然希望留下來工作
      ()新加坡有1/4外籍勞力
      ()目前新加坡對高技術勞力依然歡迎,對非技術型勞力收取聘用外勞稅額